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水墨就是颜色的大简与极致。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家为追寻自然真实,用披麻皴、斧劈皴或浓墨重彩来表现山水,米氏父子则删繁就简,以点代替皴,画史中将这种点法称为“米点皴”。他们以点叠加,排列山形与树形,画面以少胜多,具有极简的形式美感,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有其特殊的魅力。
米氏父子崇尚天真自然,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江南山水“柔”的特征。这种柔并非没有力量,而是隐含在连绵的韧劲之中。米友仁在《潇湘奇观图》卷的题跋中有“故为戏作”四个字。“戏”是一种自由、不局限、不执着于物的理念,在宋代文人画中广为流传。“戏”并非不认真或不严肃,而是指创作时一种放松的心态,只有身心放松才能获得艺术的愉悦。
徐悲鸿曾说,“米家云山”首创点派雨中景物,可谓世界第一印象主义者。《潇湘奇观图》卷浓淡相间的墨色变化点出了云卷云舒的山色朦胧,看不真、看不透,却美得出奇。这不是写真,而是对印象的写意,是江南印象,也是东方印象。
《搜尽奇峰图》
打破成规,我自用我法
石涛是明靖江王后裔,名若极,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他对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皆擅长,在诗文、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搜尽奇峰图》卷是石涛50岁左右云游京师时所作。画中重嶂密树,溪桥城墙,屋舍隐约,小路蜿蜒,一派山川雄浑壮阔的景象。其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是长城的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
在画卷的右上端,石涛以隶书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七个字,此画不仅因此而得名,更表达了石涛的艺术追求与美学观,即在深入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这句话在现今看来似乎很寻常,但在当时却打破了清初“四王”提倡师法古人,摹古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画坛注入了新鲜空气。
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中,石涛写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可见他十分关注自己与山川的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将现实中的景物转化成笔下的生动形象,追求山川与自我精神的契合,追求达到“神遇而迹化”的境界。
从晚明到清初,中国画坛出现了传统派与野逸派之分。所谓的传统派以清初“四王”即王原祁、王时敏、王翚和王鉴为代表,具有浓重的士大夫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逐渐分化,加上商业的勃兴、人口的扩张,一部分文人、士绅、贵族转而以职业的方式从事艺术的生产与创作。原有的艺术标准受到了新的挑战,趋于多元的艺术格局出现了。石涛、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等野逸派画家,拒绝旧秩序中的艺术标准化,主张独特的个性,凸显个人风格,“奇”是这些画家共同的美学追求。
石涛一生搜尽奇峰,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在他看来,江南江北、湖桥断岸、林窗翠满、飞岩堕日等,都是画家在自然造化中的重要体验。他提倡“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摆脱摹古的局限,以“无法而法,我自用我法”创出一番笔墨新天地。
石涛所追求的“奇观”,与宋代米氏父子所追求的“奇观”不尽相同,米友仁笔下的潇湘奇观指的是一种观看的方式,是指向“道法自然”的,而明末到清代流行的奇观山水则是指向观看者的。石涛所处的时代,江南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艺术史家石守谦指出,石涛追求的“奇观山水”带有市民阶层、商人阶层对旅游景观猎奇心态的投射。他笔下的奇峰,既充分满足了文人雅士“卧游”的需求,也给予了想要到真山水中体味自然的人一份“旅游指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中国故事:如何挖掘、提炼和塑造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两度被评为“世界第一美”林珍娜有双107cm大长腿,拥有黄金比例身材,32岁的她充满成熟魅力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临时儿女”悄然兴起,不少从业者月入过万!
- 第五批便民办税措施助民营经济发展
-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积蓄(经济聚焦) 今年上半年,新设民营企业25.6万户,同比增长12.2%
-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破亿
- 甘肃税务: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实现“掌上办”
- 供需两旺持续走热 下半年“新三样”出口有望延续高景气
- 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 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年中经济观察)
- 暑运过半出游热度不减 释放消费新活力
- 多家车企官宣降价 下半年车市“价格战”或再开启
- 快递行业继续保持恢复向好态势 快递业务量连续五个月超百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