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80后”导演、编剧田波,以6年时间拍出的电影《柳青》是一部拍摄难度很高的影片。柳青扎根陕西长安县皇甫村14年,写下了长篇小说《创业史》,作品描述当代中国乡村生活巨变,成为影响路遥、陈忠实等中国几代作家、读者的史诗,柳青也成为当代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过柳青,他说:“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何将一个观众“熟悉”的公众形象转化为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便成为一个难题。另外的难题在于,如何表现“扎根”?如何表现《创业史》的创作过程等?这些历史与生活细节是琐细的,也是单调枯燥的,如何将之纳入影片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影片的主创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以柳青扎根皇甫村、创作《创业史》的过程,以及作家与妻子马葳相濡以沫的爱情为线索,为我们奉献了一部佳作。

  表现柳青扎根皇甫村,影片是从作家的发型和服饰变化开始的。最初出场时,柳青一头浓密的黑发,西装革履,很洋气,很有现代感。这时的柳青作为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的创办者之一、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作为刚刚访问苏联归来的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之一,其意气风发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但随着其到达皇甫村在与农民交流时,他的发型和服装就成了一种障碍,农民总感觉他是上边或外边来的人,跟他们不是“一伙儿”的。于是柳青痛下决心,剪去黑发,剃成了农村中常见的光头,脱去西装革履,穿上了粗布大褂和布鞋,当他摇着蒲扇和老农民坐在树下拉话时,已经开始融入他们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了。这当然只是初步的,随后柳青参加了农业合作化各阶段的实际工作,熟悉和了解农村各阶层群众的生活和语言,并创作了《皇甫村三年》《狠透铁》《创业史》等作品。影片抓住了这些生活细节,以视觉形象的变化表现柳青内心的变化,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当我们看到风度翩翩的青年柳青一下变为“老农民”柳青时,当我们看到柳青摩挲着光头,摇着蒲扇加入农民们的聊天时,不由自主地感到了心灵的震撼。

  《创业史》这部经典作品及其创作过程,无疑是影片要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创作本身是艰辛而孤独的,仅仅表现作家伏案写作和思考感悟是不够的,好在《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代同步的现实主义巨作,小说中的梁三老汉、梁生宝父子生活中的原型就是王家斌父子,影片细致展现了柳青与王家斌父子交往的经过,以及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将他们塑造为典型的艺术人物的过程。当然,柳青想要表现的不只是这两个人,而是中国农民在历史中变化和生成的过程,用柳青的话来说,他要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影片通过柳青与王家斌父子及众多村民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将一个宏大命题落实到一个小村庄之中,又如何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成为一个“中国故事”,而在这一过程中,王三老汉因袭着历史重担成为了“旧式农民”的代表梁三老汉,而王家斌则成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梁生宝。影片还原了柳青在皇甫村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他参与组织合作化的过程,他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的文学交流,他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捐献给农业社,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王家斌等人保护他的故事等,在时代风云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柳青形象。

  片中,柳青与马葳的爱情故事作为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极为感人的。影片基本根据柳青女儿刘可风撰写的《柳青传》改编,但是又超越了一个女儿的视角,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情感故事。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在初期是甜蜜的,但是又不无波折。影片中马葳一度不适应乡村生活,萌生了想要到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但为了照顾柳青,为了参加合作化,后来她又放弃了这一想法。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柳青的妻子马葳受到了多次批判,她不堪其辱,最后竟自杀身亡。马葳死后那几天,批斗柳青的会还在继续。当工宣队头目找柳青谈话,决定把马葳的死讯通知他的时候,柳青一走进工宣队办公室,还没等对方开口,就已经老泪横流:“我的人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影片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柳青与马葳相濡以沫的动人情感,感人至深。马葳去世后,柳青为将《创业史》四卷写完,以坚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他的最大心愿虽然没有完成,却为新时期作家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我要我们在一起》单片撑起“520”档期

下一篇:年轻观众加入戏曲电影“粉丝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