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今天回想起来,这次创作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学习的机会,是以前创作的总结和提升,也给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党的职责和任务“永远在路上”,创作团队也要秉承“永远在路上”这个信念,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过硬的作品。

  毛时安:以“历史的真世界的真人物的真”,展现信史的品质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光荣与梦想》在艺术上,以一种沉稳的语调,展开激荡的历史风云;以满腔柔情,表现壮丽的情怀。它突出了历史人物,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巍峨的集体群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大限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风范和精神力量,是一部温情与悲情交织的“英雄交响曲”。

  具体来说,主创用电视剧建构了一部中共党史的信史。今天,党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电视剧往往是其中具有较大艺术虚构成分的艺术门类。在艺术虚构中如何保持信史的力量,是党史题材剧的极大挑战。《光荣与梦想》做到了,它在“历史的真、世界的真、人物的真”三个维度,展现出信史品质。

  其次,作品在叙事中有效融合了三重要素。它描绘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讴歌他们始终怀抱的英雄壮志;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性之美,共产党人不仅能铸成钢铁长城,也有儿女情长;它在民族大义的叙事同时,也关切人的命运,通过对不同人物在作出不同抉择后的命运走向对照,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

  此外,整部剧的时间跨度取舍非常独特。从1919年一直到1954年,这段历史尤其能彰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大无畏。那是一种用生命和热血铺平一条走向未来道路的英雄主义气概——围绕这一核心,《光荣与梦想》让我们理解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传奇和事业,是怎样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里铸就的。

  尹鸿:充盈的史诗气质,一部党史教育的“影像教科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光荣与梦想》正面写史,完整地呈现了从1919年到1954年的这一段历史。它具有史诗的格局、史诗的审美、史诗的情怀,是一部非常形象的“影像教科书”。

  彰显史诗的格局,不仅在于剧中呈现的时间跨度,也在乎剧本对历史细部的探究。许多人注意到了黄埔军校的较多篇幅描写,这也许出于戏剧性的考量,但我以为,这也是剧本历史观的体现、对史实的尊重。毛泽东曾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这其中,黄埔军校那一段,使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确立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剧情以抗美援朝为终点也颇有讲究。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那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剧情在此写下句点,同样意味深长。

  史诗的审美,依靠见人、见戏剧、见历史情境。剧中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的表现,有别于一些比较固化的形象,用许多具有细节感的历史性瞬间作出了表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学上对情境的诉求。建党百年中涌现的这批作品,大多在服装、道具、环境上做得比较考究,《光荣与梦想》在此基础上还做好了对历史大氛围的呈现。主创运用了许多电影级视听制作,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观众能沉浸在历史中、战争场景中,近距离触摸历史。

  史诗的情怀也让作品无比动人。剧集开篇从杨开慧的遗书切入,毛泽东拿出梳子梳头,表面看来是对夫妻情感的怀念,实际上剧情用一种人之常情的代入感引观众“浸入”历史,感受伟人的亲情、战友情,直到最后对革命信仰的情感。正因为情感建立在亲情、友情等朴素情感上,人物革命信仰的情感有了坚实基础。

  正是这股充盈的史诗气质,让观众触摸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光荣与梦想》讲好了党的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星文:高技术与高艺术含量的视听语言,让党史见事见人

  (知名剧评人)

  《光荣与梦想》创作有三难:对革命史脉络的把握,难;对35年间浩繁历史的详略布局,难;建党百年的创作高峰期,面临排题难。主创团队以三招克服三难。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从《觉醒年代》到《大决战》 党史剧创新表达年轻人同频共振

下一篇:纪录片《大学》传递大学精神和使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