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自我“造血”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要求中西部高校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躺平”,必须顺应时代大势、服务国家战略。以学科为例,基础学科要夯实基础、巩固积累;特色学科要拔尖、做出亮点;不同学科之间要强化问题导向和融通意识,在交叉融合中开辟新赛道。通过学科高质量发展,带动科研高水平创新和高效能孵化,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机制。

  2.正视“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

  记者: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最大挑战是什么?

  严纯华: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也是此次“兰州倡议”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存在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观念,甚至还有以穷卖穷、将穷就穷的心态。中西部高校须正视与其他一流高校的差距和“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用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克服“等靠要”和自满保守,冲破思维瓶颈、观念束缚和“人为障碍”,从自身发展的小逻辑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转变,从被动接受“输血”向主动自我“造血”转变,在各领域事业发展上彰显特色、勇争一流。在发展路径上,还存在惯性思维。中西部高校只有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数字经济模式迭代升级,从单纯依靠人财物等要素投入、线性产出科技成果向实现倍数甚至指数级投入产出比转化,从资源支撑力向科技创新力转化,才能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和核心驱动力。应当着力夯实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东部高校先进理念优质资源向中西部汇入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和思想创新,突破“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思想约束。在自身基础上,近年来,中部地区高校逐渐崛起,西部高校弱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长期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早期高等教育布局影响,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能力、学科建设水平、科研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东部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底子相对薄弱,科研创新竞争力还不强,拔尖创新人才自给率不足。尤其是供需双方对接融合不够紧密,高校能够直接供给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成果还不多。

  记者:留住一流人才,中西部高校该怎么办?

  严纯华:经过在西部地区多年工作积累,我们发现人才普遍关心关注的是事业平台、社会尊严、薪酬待遇和子女基础教育质量。中西部大学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工资待遇以及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普遍与同类东部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也成为中西部高校高水平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兰州大学紧扣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全链条全环节集中发力,形成了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兰大已基本止住“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状态,开始形成“人才西北汇”的良好态势。同时,我们依然清醒地知道,这样的转变依然脆弱,尚未成为稳态,必须常抓不懈。

  中西部高校要实现“孔雀东南飞”向“人才西北汇”转变,并长久、可持续地保持下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引领性工作,探索创新人才工作新模式,努力将东部优质人才和资源与西部广阔发展空间、丰富的发展机遇联通对接,努力树立全球人才视野、充分利用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使海外人才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为我所用,努力使人才从政策性协作、项目化运营向常态化协同、长久性支持转变。二是坚持引育并举,通过有组织地设置大平台、争取大项目,提升承接优秀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能力,树牢注重实绩、创新和贡献的评价导向,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盯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人才,早发现潜力、早培养稳定、早吸引汇聚,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落脚之地,以此汇聚大团队、大人才,聚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注重服务保障,做好人才生涯全周期服务,全力提高附属幼儿园和基础教育质量,营造舒适舒心、团结奋进的大学文化。

  3.打破行政区划发展定势,推动高校集群发展

  记者:中西部如何更好发挥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应”,从而支撑和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下一篇:把育人“最后一米”落实落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