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现代科学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发展基础科学的首要动力来自于科技人员对探索和揭示未知规律的热情、对于认识客观真理的坚持和追求,更来自对民族和国家科技进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树立了崇高目标,获得了充足动力,才能着眼长远,瞄准科学技术相关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做出重大成就。

  文化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灵魂,只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让人们从思想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使我国的科学研究走上持续、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只有营造好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的科技人才,产生自主创新的科技硕果。以先进的创新文化引领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大力传承中华文化中注重整体、辩证思维、和谐包容等优良传统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这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中追求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求知为原动力的理性探索和普遍规律的概括,强调实证的、精细定量的研究方法。

  我们要倡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好风尚,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平等的学术批评和争论;我们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伦理道德的建设,反对任何形式的科学不端行为,正确预判和防范科学与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做到防患未然。

  总之,我们要弘扬尊重科学、鼓励科学家探索未知规律,求真、求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文化。

  只有补齐创新型人才短板

  才能占据科技创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可见,我们要补基础科学的短板,首先就要补创新型人才的短板。为此,我认为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着力推进教育与基础研究的结合,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博士后制度,切实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质量,加强各层次青年人才培养,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源头供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整合和优化国家层面各类杰出人才培养和选拔计划,加强创新群体和团队基地建设,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的科学家。

  第三,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特别是华人专家以各种方式服务中国基础研究。

  第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坚持竞争激励与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发挥老、中、青人员各自的优势与积极性,实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

  第五,改进管理,切实为科学家减负,确保科学家, 特别是学术带头人能集中精力长期潜心研究。

  第六,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技能科研辅助人才—工匠和科学管理人才的培养。

  同时,还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

  只有加大基础科研力度

  才能实现厚积薄发

  此外,完善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的环境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基础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厚积薄发,其前景往往难以预测,需要在宽松环境下长期积累才能取得重大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了测量电子的半径,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前后花了20年。可见,对基础研究而言,长时间稳定的投入是良好发展的基础。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是日后占领未来高技术发展制高点的基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下一篇:爱心助学的“炭火”如何长燃不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