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一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等部委全面强化学科类培训监管。“围绕学科类培训压减的目标任务,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期完成‘营转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三项重点任务,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大压减。”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文件,对实行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培训材料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明确具体规定,形成“1+N”政策制度体系。细化具体要求,为地方执行“双减”政策提供了依据。

  监管执法持续强化。教育部构建了全流程监管体系,组织各地于今年4月至6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7.2万个、材料24.3万份、人员40.5万人,推动完成了4614个问题机构整改。同时,深化数字监管,建成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2.0,基本实现校外培训机构全覆盖,逐步健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体系。

  各地也积极行动,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安徽省建立健全隐形变异培训排查整治机制,严厉打击“线下转线上”“众筹私教”“一对一”“以非学科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等违规培训行为;

  河南省多部门联合出台校外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营改非”、“备改审”等政策文件58份,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制度体系;

  陕西彬州市管控校外培训广告,建立广告发布审核制度,将校外培训广告治理纳入“网格”管理职能中,线上线下齐发力,净化育人环境。

  与此同时,教育部坚持非学科类与学科类培训治理同部署、同推进,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落实分类管理,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非学科类培训的市场主体进行甄别,协调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出台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的专项管理文件;严查恶意涨价,联合发布公告,约谈头部非学科类机构,指导行业自律;加强价格调控,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206家采价监测点,将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纳入全国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价格总体平稳。

  健全机制,广泛汇聚各方合力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由党委和政府高位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采访中,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道。

  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需要健全工作推进长效机制。

  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各地党委政府一道,紧紧围绕“双减”目标,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化部门联动,教育部牵头建立由20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会商研判,优化责任分工,形成了横向联动、高效互动的工作合力。同时,通过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等,持续开展通报、调度和督办,根据工作重点调整通报指标,层层压实地方党政责任。

  实现“双减”工作目标任务,需要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记者获悉,为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各地努力配足配齐教师、落实课后服务经费。江西省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合理安排教师任务,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双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福建省晋江市开展关心关爱教师行动,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按规定发放劳务费,对课后服务成效明显的教师予以表扬肯定。

  “双减”工作的落地,离不开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协同配合。

  重庆市打造“双减”社区工作坊,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服务项目,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海南省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山东济南市,1343所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在线服务,为家长提供咨询辅导……一年来,家校社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积极宣传正确教育观念,制作“双减”明白卡、宣传片及系列短视频,播出假期公益广告,指导各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分析认为:“‘双减’正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格局的整体性变革。推进‘双减’,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提高政府的教育治理效能,必须坚持多元合作共治。‘双减’工作涉及政府、学校、家长、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从业者等多方利益主体,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行动。”

  “双减”一年来,改革实践已充分说明: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双减”一年来,一个共识已然形成:“双减”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显示了党和国家坚决治理教育乱象的决心和信心。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学校手中有“岗”,学生心里不慌

下一篇: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