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原标题:让研究生扎根乡村擦亮“科技小院”金字招牌

  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3月2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由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决定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研究生扎根乡村零距离接触农业生产

  何为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知》指出,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生动阐释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

  从2009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就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每年300多天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在一个又一个科技小院里,张福锁的团队建立了从种到收解决农业生产所有问题的保姆式技术应用方式,而农民朋友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天不亮就来小院给植物“挂号”看病,让科技小院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在科技小院,逐渐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农民、科技四位一体的平台,不断创新、不断应用。”张福锁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下,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直接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了20多个省(区、市)。一批科技小院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势头良好,得到社会认可与好评。

  加速科研成果跨专业、跨地域的融合

  在中国农业大学,专门增加招收三年制“科技小院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有两年时间必须待在农村一线,结合实际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

  “学制定为三年,因为考虑到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两年的周期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规律可以借鉴,让我们把这个体系更加优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陈范骏介绍。

  每一个科技小院并不只是埋头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地域范围,中国科协定期对科技小院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让这里的科研成果跨专业、跨地域融合。

  “我们是有协议的,研究生培养有协议,科研合作也有协议,大家共享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国世指出。

  此次的《通知》明确,每个科技小院须有1位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担任首席专家;每个科技小院至少有2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入住时间不少于120天;每个科技小院须聚焦县域内的一个主要农产品产业,研究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小院的命名格式为省名+县名+产品名,如河北曲周小麦科技小院。

  “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小院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规范管理,精准服务‘三农’。《通知》强调,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目标为:深化协同培养模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本报记者 马爱平)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何能取得骄人成果

    下一篇:打好“职教组合拳” 校企同发力促就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