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1994年出生的张峻彦,是名独生女,有“海归”留学背景,目前是上海一家老年照护中心的副主任,负责全院运营管理工作,忙碌并快乐着。

  这是她实现职业梦想道路上的一个“小成就”,生性爱和老年人打交道的她,很早就考虑到父母未来养老的问题,决心投身养老行业。

  2016年,从国内一所高校药学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该专业采取学分制,需学习美国养老体系、老龄医学、运营管理等知识。

  那时,每当跟朋友们说起这个专业,她就觉得气氛会变得有些“奇怪”,毕竟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没太多“存在感”的行业。毕业后,她相继在美国一所认知症研究中心和一家养老机构工作,去年秋天,她回到上海。

  留学的几年间,国内养老行业在迅速发展,张峻彦有明显的感受——身边朋友的看法变了很多。“他们说我选择了一个发展前景好的‘朝阳产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提升学历。到2025年,力争全国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如何让年轻人选择养老行业,并愿意在这个行业扎根?如何从源头上培养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给肩负人才输出重任的院校以及身为对接供需“枢纽”的政府带来挑战。

  养老行业求贤若渴

  随着中国不可逆转的老龄化大趋势,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相关部门已经在部署,相关专业开设如火如荼。

  2019年,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提出17条具体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来自教育部信息显示,2019年,全国共设置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等相关专业点1200个左右,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点700个左右,增补中职智能养老服务专业。养老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专业群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助推全国养老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教师王元元注意到,自2017年,学校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后,越来越多的新生主动流向了该专业,“2021年,学校招了150名新生,比去年多了30人”。

  学生就业也变得“未来可期”。王元元介绍,该专业首届毕业生的岗位对口比例达86%,80%的毕业生流向上海、南京和合肥等地较大规模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从事运营与管理、老年教育、产品策划工作。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院对科班出身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

  生于1987年的张盛(化名)目前在负责西部某县一所民营养老院的管理工作。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毕业后在建筑行业打拼了几年,6年前,他进入养老行业,属实是“赶鸭子上架”,亟待科班人才加盟助力。

  目前,张盛所在的养老院加上他一共有12名员工,只有3名年轻人,还都不是学养老管理的,院内的护理员清一色是“4050”人员。

  “人才紧缺”限制了养老院的发展。张盛坦言,当前,自己所在养老院的入住率为50%左右,其中还包含政府供养的特困人员,自费入住的老人很少,“偏公益性,盈利较为困难”。

  张盛调研发现,入住率迟迟上不来,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养老院传递给年轻人的是一个“暮气沉沉”“不自由”的印象。

  他试水在社区举办活动、组织老年人来试住、邀请青年志愿者做客、和一些学校对接实习实践……“效果很好,年轻人和老人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气氛一下子就上去了。”张盛说。

  但要把年轻人长久“留”在基层养老院,并非易事。张盛说,几次招聘,他主动联系了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学生们都倾向于去一些经济更发达、行业更完善的城市。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不要让被迫“996”抹黑奋斗底色

下一篇:由许渊冲日记想到“最严体育校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