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导读】7月5日晚间,著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生,送医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8岁。

突如其来的消息除了带给大家震惊和惋惜外,也让“抑郁症”这个近年来出现的高频词再度进入公众视角。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其中在校青少年的抑郁情况更为严重。而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常常因为病耻感而独自面对痛苦折磨,社会也缺乏对这种疾病的正确认知。

本文摘自《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详细介绍了国民抑郁症现状、抑郁症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以及预防与干预等5个方面,我们也在此呼吁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关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文/ 抑郁研究所】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021年发表于《柳叶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卫生安全因素变得突出,但其他和不平等相关的复杂社会因素并未消失,此前已有研究显示,疫情给妇女和年轻人带来的影响最严重。

同时,国民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

为此,抑郁研究所,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问卷,共同打造此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从国民抑郁症现状、抑郁症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以及预防与干预等5个方面,客观、全面反映我国抑郁症全貌及变化,呼吁国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并探讨更有效的新兴治疗方式。

01

引发抑郁的原因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

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风险。

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2

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03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

04

职场抑郁:

互联网和教培行业为重灾区

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

中国86%的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内卷程度高,很多时候需要“24小时待机”,让人难以分清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当工作繁重、自我要求过高,令人倍感压力时,很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症状,比如失眠、焦虑、持续性困倦、提不起精神,甚至头痛呕吐。

因为对疾病没有正确认识,一些人把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划等号,很多职场人被笼罩在病耻感之中,不愿透露病情,更不愿就医。

05

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两倍

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

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柳叶刀》发布的多项研究和报告显示,女性受到疫情带来的社会与经济负面影响更大。

诸如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变化等女性生殖相关的抑郁症亚类也被称为生殖性抑郁。

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她们的社交关系、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感,而且会由于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们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06

产后抑郁:

每5个产妇就有1个抑郁症

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

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

40%的患者家人对产后抑郁患者处于漠视状态;

13%的家属认为她们是在矫情,甚至还会讽刺。

社会家庭身份的变化、哺乳喂奶、家庭关系等,是诱导产后抑郁爆发的几大主要导火索。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一样,都伴随着长时间的心境低落、易怒易悲、社交减少、自我价值感低、生活无意义感加重、失眠或倦怠、食欲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有自残或自杀的倾向。

另外,传统下的母亲形象,使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牺牲成为理所当然,而那些无法做出同样牺牲的女性,也无法走出来自家庭的压力。

07

老年抑郁患者:

最需要的是子女关怀

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

33%认为是无用感和孤独感。

78%的老年患者认为子女关怀是缓解抑郁最有效的方式。

老年人已经属于社会边缘群体,他们的孤独抑郁不为人知。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而自行停药,致使病情反复,让很多老人深受折磨。

老年抑郁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势必使得老年人自杀率升高,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沉痛打击。

08

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中有哪些痛点?

52%的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费用高。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

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72%;

服药依从性为影响抑郁症复发的首位因素。

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自己产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

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9

患者在哪里就诊?

首次就诊时,57%的患者会选择公立综合三甲医院;

30%的患者选择在精神专业医院就诊。

公立、权威医院和医生,是患者治疗时的优先选择。

目前国内心理行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很多患者担心不靠谱医生不仅浪费钱还对自己的病情没帮助,所以更倾向选择公立、专业的医师。

10

疫情改变了抑郁患者的就医方式

43%的患者在疫情之下改变了就医方式。

30%的患者在就诊/复诊时,需花费一天的时间;

仅有11%的患者花费时间在1小时之内。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全球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冲击,且疫情期间,患者线下就诊面临着出行困难、流程复杂、花费时间过长等问题。

11

抑郁症患者用药、就诊现状

27%的患者在网上购药,59%在医院购药。

47%的患者对所服药品不够了解;

仅有9%患者了解药品减药方法。

92%的患者能够接受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的方式。

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类疾病大多不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生化指标的检验,而是依托医生强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和患者的交流、观察来进行判断。

数字化医疗作为医疗领域的新模式,提高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对在线诊疗的接受度。

在破除医疗服务时空壁垒、提升治疗效果、提高诊疗效率、凸显个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12

患者通过什么了解抑郁症知识?

70%患者获取抑郁疾病知识的来源为:心理公众号;

44%为B站、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

13

中国精神心理行业发展现状

随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心理健康问题成大众关注焦点;

有研究表明,新冠康复者中,有18.3%显示抑郁,17.9%有PTSD症状,16.2%伴随焦虑,13.5%出现睡眠障碍。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美国是1000人,相差50倍。

即使在2019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够获得且负担得起高质量的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高收入国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疗,低收入国家只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获得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目前国内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同时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增长20%。

中国心理健康市场预估将会有3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可进行随访、接访、复诊等行为。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初步分诊、在线咨询、复诊开药、药物配送、院外康复管理。

药物治疗

 

好心情:心理医疗和心理健康数字服务平台,能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问诊、复诊处方、心理干预、线下连锁心理诊所等一站式服务。

昭阳医生:专注精神心理领域的互联网医院平台。

优脑银河:脑科学领域前沿科技公司,为多种脑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安肯心理:专业心理医疗的医疗管理集团。

泊恩医疗:以循证医学、循证心理实践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医疗服务品牌。

思睿明:线上线下一体化精神心理医疗平台。

科悦医疗:构筑基于个体化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数字诊疗平台。

Modern Health:美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生物科技公司。

Valera Health:美国远程行为健康服务提供商,为轻度抑郁症至严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提供专家护理。

 

心理治疗

 

壹心理: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涵盖咨询,课程,测评,FM和电商五大产品服务。

简单心理:提供专业付费的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课堂等服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台。

knowyourself:心理学自媒体,包含心理生活社区、线上线下全国互助会、冥想类产品、线下门店等。

壹点灵:包含倾听、的心理咨询C端服务,和为企业提供心理风险筛查SaaS系统B端服务。

看见心理:以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为ip,拥有心理咨询、心理课程、心理测评等服务。

Cerebral:美国心理健康远程医疗服务商,专注于精神健康治疗。

Talkspace:美国心理诊疗服务平台,采用短信的方式来进行诊疗。

 

近些年来,数字心理健康疗法正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机构,开始大力投入到游戏疗法、AI咨询师等新兴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式的研究和开发上。

数字医疗

 

抑郁研究所:抑郁患者社区,提供从筛查预防到康复治疗的抑郁解决方案。

暂停实验室:基于循证心理干预的数字健康品牌。

无疆科技:脑科学研究和中枢神经疾病诊断与干预的脑科学智慧医疗公司。

宇音数康:语音生物标记识别技术与AI平台,提供心理健康语音AI筛查、监测及干预服务。

万灵盘古:精神心理医疗AI系统提供商,源自斯坦福转化医学结合北大医学部临床应用。

望里科技:精神疾病数字疗法科技平台。

镜像科技:结合AI技术和心理学的数字疗法解决方案公司。

特霍芬:针对脑类疾病研发推出数字筛查诊断系统、数字药、数字疫苗。

心景科技:VR医疗服务提供商,提供心理精神康复训练。

TCCI转化中心:原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聚焦研究游戏疗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Oxford VR:美国远程VR心理治疗平台。

SuperBetter Labs:美国游戏化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Pear Therapeutics:美国处方数字治疗公司,主要治疗药物滥用障碍症等精神疾病。

Woebot Health:美国加州心理健康创新疗法公司,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研发情绪管理机器人。

 

精神心理领域的数字疗法和软硬件产品在国外早已被验证有效,可实现的功能包括筛查评估以及干预治疗,如抑郁研究所的脑电筛查头环和TES经颅电治疗耳机。

国家政策

国内心理健康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指导。

 

2021年03月,《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国家卫健委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教育部要求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2021年11月,《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广东率先把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政策正逐步落地,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抑郁防治等重点人群、专项心理问题的政策指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普及率和提升市场渗透率。

世界卫生组织的全部194个会员国都签署了《2013-203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由此签署实现一系列旨在改变精神卫生现状的全球目标。

总结

我国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而且疾病负担居首的情绪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儿童,且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遭受抑郁症的打击,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很多公众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抑郁症患者对疾病诊疗的困惑也甚多,导致没有被诊断和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依然是“绝大多数”。

精神心理健康平台、医药企业和媒体,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公众正确认识抑郁症,帮助患者得到专业的帮助与规范的治疗,提高就诊、随访的便捷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有效性。

抑郁研究所致力于用有温度的方式提供抑郁的解决方案。科普心理疾病教育,去除社会病耻感。布局从专业筛查预防到干预治疗服务,为每个病友和家庭提供更便捷的高质量服务,推进中国精神心理行业的发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教育部回应“山河大学”: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结构

    下一篇:从业者3000万,缺口达2000万,家政学进入大学本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