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兢       来源于:家长学院

    图为岳麓书院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资料图片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一系列功能中,文化价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础与主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古代思想家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总在时代的风雨中坚守着大学的文化价值,调整着自己的文化航向,但大学人文精神滑坡现象依然令人担忧。

    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告诉我们: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通过组成系统的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将发生从要素的量的组合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面对历史新起点,建构一个由大学理念设计到人文知识传播进而人文精神提升与内化的连续、渐进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形成规模优势是实现高校的文化价值的关键。

    大学的文化自觉

    大学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按照组织文化理论,如果将大学这样一个复杂结构的文化组织比喻成多层文化组成的“洋葱”,那么核心一层的价值、理念是指导大学运作的观念和精神,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因此,匡正和确立大学理念是重塑大学文化价值的前提。世纪之交,在高等教育“文化祛魅”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对大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域之中,应运而生的大学文化研究思潮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学者们虽然对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表述各有千秋,但对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理念,它由办学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所构成的认识较为一致。今天,面对历史新起点,大学理念不仅是永恒的课题,而且应该是一个“大众”的话题。只有当大学理念以文化心态、文化观念与文化信念存在于大学师生心灵深处,成为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的文化自觉,并深层次地影响大学师生的个体行为与内在机理时,大学这棵枝叶繁茂的文化之树才能生意盎然。但由于对大学理念的研究,其力量主要局限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部分大学党政领导以及少数人文科学方面的学者,因此,与大学理念研究的热度相比,大学理念下的教育实践却要冷清得多。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它需要更多的大学教师与学者甚至社会的研究力量参与辨别与讨论。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先生在《大学何为》中所言:“中国的大学改革,需要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以及一切对教育感兴趣的读书人的共同参与”。

  大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差别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来实践和体现,第一课堂是实践办学理念的主要途径,是连接大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桥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校所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为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为主要宗旨的文化素质教育,大部分高校主要由教务处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通过第一课堂组织实施。但由于这是在未触动现有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前提下的一项工作,因此,教育实践中,人们多将文化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增加人文领域各门学科知识教学的“补课”。由于对文化素质教育片面的理解,其结果是学生的负担加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未能有效实现。因此,文化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从教育理念上看,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将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作为教育的手段,通过文化的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素质教育虽不忽视知识的重要性,或对知识进行逻辑的阐述,但强调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与价值理性。从教育内容看,文化素质教育意味着以人文精神来认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文化精神的相互交通。文化素质教育不应该是知识的拼盘教育,而应该是在人文精神关照下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不仅文史哲在根本上脉络相连,精神上息息相通,互为表里,互为依据,互为支撑,是一个有着不能割舍的血肉亲情的文化体,而且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强调的是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来认识科学,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来理解科学,通过人类从事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当揭示科学中的人文内涵,这种使受教育者了解人类创造科学知识文化背景,以及这一鲜活的创造过程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对科学精神最深邃的把握,同样具有人文性。

  实现大学文化价值的途径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人文教育的特点在内化。如果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特的方式,其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与塑造人,那么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教育目标明确的校园氛围,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与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同的是,校园文化要求把施力点放置于如何促进知识内化的环节,并强调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且体现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一种文化自觉。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与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也应当同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程一样有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相对成熟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局面。

    人文精神还是一种创新精神,它通过对现实社会不断的地反思、批判和超越,从而不断实现自身解放。当我们认同校园文化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时,我们不仅要着力一种勇于竞争、大胆怀疑、敢于批判、容忍失败、真理面前的人人平等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的建设,还必须改变重视知识与技能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自我心性修养提升的传统观念。因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创新活动包括科学创造与生命创造活动两方面的内涵,前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特征、结构和规律的创造和发现,后者是对人、对人的心性的顿悟与发现。 (作者:湖南大学副校长 章兢)




上一篇杏南中学校长蔡建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下一篇传统诗教:素质教育的抓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